勇于挑战,不断超越自我——重庆市地震局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小龙

行业新闻评论17,631 阅阅读模式
国为隔震支座,真正厂家直销建筑隔震支座,支座质量强 ,实力厂家 ,质优可靠 , 隔震支座生产设备齐全 , 同时可安装,更换支座 ,隔震橡胶支座 ,按图纸加工 ,厂家直接发货!服务热线:0871-68100848

4月17日(周六),重庆市地震局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王小龙还在忙着指导局里的年轻人如何开展人工智能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工作,以便自动快速地计算出中小地震震源参数与地震活动空间演化分布。

从事地震监测、诱发地震、地壳结构研究等工作20年,经历过台网中心、工程所、办公室、水库中心、监测预报中心、监测预报处、科学技术处等部门的历练,王小龙可谓是重庆市地震局的一名多面手。

王小龙说:“行走在时间长河里,我不断向大大小小的困难发起挑战。我挑战困难的意义不在于胜利,只为防灾减灾救灾努力拼搏。”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2001年5月,因上大学时业余爱好计算机,考取过“网络工程师”,王小龙被调到重庆市地震局台网中心从事信息网络工作。

那时,整个重庆市地震局仅有22个人,人少事多。对学冶金专业的王小龙来说,除了对所学专业和信息网络工作熟悉外,对地震台网中心的主要业务工作——地震分析,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同志对王小龙说:“不会不要紧,你年轻,学得快!”王小龙听了之后,耷拉着的脑袋立马抬了起来,鼓起了勇气挑战自己,从零开始。

地震波形、识别地震震相、作地震速报……王小龙不懂就问,把这些相关专业知识记录下来。晚上回到寝室后,他又整理笔记并熟记于心。

不久,王小龙便能单独值班分析地震。“这件事对我的鼓励不小,也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员增添了不少自信。”王小龙说。

2002年底,重庆市地震局成立了工程所。王小龙被组织安排到工程所工作。与之前不同,工程所没有老同志“传帮带”,这让既无理论知识又无实践经验的王小龙犯了难。

“工程所主要的工作是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我萌生了学习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念头。”王小龙说,他兴冲冲地参加了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安评学习。学习之余,他就去图书馆和书店。有时为了查一个数据,他能在图书馆待上整整一个周末;有时在书店偶然发现了一本急需的专业书籍,他便如获至宝,常常看到夜深也不肯罢手。就这样,王小龙从一名门外汉成长为具有地震安评乙级资格证的行家里手。

2002年至2004年,重庆市地震局安排王小龙参加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几次国际科技合作,与外国专家一起勘探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和监测万州太白岩滑坡的野外工作。分组行动时,仅有的一名翻译跟随着老同志所在的小组。王小龙所在的小组中就数他最年轻,他硬着头皮当起了临时翻译。

“那段时间,我连比带划地完成了任务,从中学习了不少知识、开阔了眼界,还因勤奋踏实获得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回忆起那段经历,王小龙记忆犹新。

为库区群众安全提供保障

随着“十五”期间网络项目的推进和单位部门的优化调整,2005年11月,王小龙到水库中心负责监测台网的技术保障工作。这项工作对他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为不仅需要对专业仪器非常了解,还需要对新兴的地震汇集软件也非常熟悉。

2006年,三峡水库156米蓄水目标完成在即。三峡水库工程作为国家重点项目,根据中国地震局要求,重庆市地震局要加强对三峡水库重庆段库段的地震监测,确保在水库试蓄水期间库区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当时全市仅有5个地震台站,监测能力根本达不到要求,唯有新建一个流动台网才能完成监测任务。”王小龙解释,建立实时传输的流动台网在重庆尚属首例,在其他省份也鲜有所闻。怎么办?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求助专业公司。

经王小龙与专业公司洽谈,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均开出人民币近20万元的报价,最低的也要15万元。在谈判的过程中,他逐渐对建设流动台网有了一些了解。结合自己从前学习到的网络知识,王小龙萌发了自己来试试的想法。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水库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随后,王小龙与同事们一起向这个难题发起了挑战。

“我们查阅了不少专业书籍,反复讨论与测试;我们挑灯夜战,无数个双休日奔波在野外。从方案规划设计到台站架设,从网络传输到台网处理系统的调试,我们最终确定了方案。完成这个方案仅用了10万元。”王小龙自豪地笑了。

蓄水前1个月,王小龙和他的团队建成了重庆市第一个实时传输的地震流动监测台网,这也是重庆市第一个实时传输的地震遥测台网,当时在国内是比较先进的台网。更让王小龙骄傲的是,这套地震流动监测台网的组网方案在汶川大地震中完成了对余震监测的任务,直到今天,这样的流动台网组网技术还在发挥作用。他说:“当时,中国地震局监测司邀请我去参加‘建设流动测震台网规范与标准’的编写工作,虽然工作辛苦,但心里很甜。”

2006年,国家发改委在重庆投资新建三峡重庆台网,台站地点的选择任务便落在了王小龙和同事的身上。王小龙和同事们行走在三峡重庆库区(22个区县)的每个角落,不断比较不断筛选。

位置选好了,接下来便是设计方案。作为执笔者的王小龙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为了解决困难,重庆市地震局请来了专家们帮忙。白天,王小龙和专家们讨论,晚上,他就回家执笔写方案。第二天,几位专家看了提出意见;晚上,王小龙再改方案。经过王小龙几个昼夜的连续奋战,方案终于出炉。

王小龙告诉记者,有了方案仅仅成功了一半,在按要求验收前,测震台网要试运行至少3个月,再邀请集成公司来调试网络已经来不及了。他决定自己来调试台站与台网中心的路由与网络设备。经过不断探索,15个测震台的数据链路陆续调试成功了。

至此,三峡重庆台网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库区群众的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大地震后苦心钻研科学技术

2008年3月,王小龙被调到了新成立的监测预报中心,担任副主任一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突然袭来。当天下午,王小龙率队前往灾区支援,首要任务是修复负责数据中转的灵岩寺地震台。

5月13日,都江堰下着倾盆大雨,背着数十公斤重的仪器,王小龙和同事一行6人顶风冒雨,手脚并用向山上攀爬。一次又一次的余震在脚下发生,王小龙与同事快到山顶中转站时,6.1级的余震突然袭来,滚石不断。他们机智地躲闪着滚石,不顾生命危险,全力向前。爬行300多米后,他们终于到达并成功修复了台站。

5月14日,中国地震局现场指挥部命令王小龙负责架设现场流动地震台网中心。当时现场不具备有线传输系统,必须借助卫星链路,可王小龙却从未配置过这种通信链路。

为了能快速架设现场流动地震台网中心,王小龙写路由、配参数,经过一夜的不休不眠,一次又一次反复尝试,成功通过卫星链路把灾区重点台站和流动台站的实时地震波形传至指挥部,为指挥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最为有力和有效的技术支撑。

2008年10月,王小龙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经历了汶川地震现场之后,灾区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让我历历在目,痛彻心扉。对待这样的自然灾害,除了提高建设物的抗震能力外,我们还应该把地下搞清楚。”王小龙告诉记者,2009年,恰逢中国地震局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向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生,他产生了重返校园的想法。

那时的王小龙已经31岁,又是非专业人员,要想考上绝非易事。勤能补拙,发愤苦读的王小龙经过几轮筛选脱颖而出,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6月,王小龙提前1年毕业,同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2016年,王小龙凭借着多年地震研究和抗震救灾经验,被重庆市消防救援总队特聘为“重庆市消防灭火救援专家”。王小龙解释,地震发生之后,火灾是常见的次生灾害之一。

20年来,王小龙以项目负责人身份承担了中国地震局科技星火项目2项和重庆市科技项目1项,另以技术负责人身份承担了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3项,在地学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0篇,其中在SCI上发表2篇,双效核心6篇、英文2篇。

此外,王小龙写的学术专著《利用地震波研究三峡重庆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一书于2017年12月出版。该书主动对接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的“透明地壳”计划,有助于让地壳逐渐变“透明”,研究成果将增强学术界对三峡重庆地区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地区的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突破地震预测的科学难题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

目前,王小龙虽然不在业务岗位,被调到了办公室工作,但他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闲暇时间继续从事地震监测预报方面的科研工作。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我们要不断探索,牢固树立‘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的理念,持续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群众安全提供坚实保障。”王小龙说。

继续阅读
隔震支座厂家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12日 11:27: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gz.go-we.com/13965.html
隔震支座厂家
评论  0  访客  0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